写完一篇《第一批90后,已经被拒保了》,引发一场口水战。
局势大致分为三类:
一,老死不相往来派
我们的保险公司是提起空口袋装你钱的,记住是保它不保你。
有国家的保险就够了,商业保险我一概不买。(底气很足)
二,以身相“劝”派(反向、正向)
我家人都买了保险,我孩子住院和我妈住院都报销了,没你们说的那么坑!
前几年我爸朋友非让买保险,二十年交了好几万,到期了别说多给了,连xx本金都给不够。找朋友?人家早不干了。(典型的以偏概全)
三、端坐轻喷派
买的时候容易,理赔的时候繁琐。
又想骗我买保险(为什么听出来委屈的语气?当然,可以选择不买的)
以前看到类似评论,说实话,内心是惶恐的。不过,现在平静了很多。(感谢互联网对我强大心理的鞭策)
保险,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,其条款杠精至极,再加上销售人员忽悠,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也难怪会买到一些供需不对等的产品。
今天竹子不想强调买保险有多么多么必要,反而是想和大家一起看一下,保险条款中那些普通人注意不到的坑。
一、意外保险,可能并不保险
意外险,竹子强调过,是一定要买的一类产品。
每天我们出入各种场合,搭乘各种交通工具,各种意外其实在所难免。很多产品的宣传页面,都会营造得无所不能,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仔细辨别,很难发现意外险里面的小坑。
比如这款意外险,除了免责条款,在保单中还加入了如下特别约定条款:
• 不承担高空坠物所导致的意外;
• 溺水导致死亡,意外伤害责任减半,本应该赔100万,只给50万;
这就没什么意思了,花钱买了一个打折的意外险?说好的都能赔,却悄摸摸地增加了一条特别约定,对此,竹子实在是无法理解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。
另外,返还型长期意外险最好别买,非常容易被收智商税。
很多人觉得满期返还保费很划算,看着100万交通意外保额就买了,实际上这类保险一般意外保额只有10万,而且由于意外导致的缺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,也是不赔的。
再就是其储蓄作用其实很低。
以平安百万任我行为例,经过测算30年后110%保费返还,每年年化收益不足1%。现在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有1.5%,而每年的实际的通货膨胀至少在5%。每年多交的钱,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都是亏的,交的越多,亏的越多。
二、重疾病种,多≠好
比如,条件性理赔
双目失明不保小,老年痴呆不保老
双目失明的理赔标准是从3岁以上开始算的,这一项也算是业界标准了,没有过多好解释。
但是老年痴呆,有的产品是这么定义的:
阿兹海默综合征,在民间又被称为“老年痴呆症”。
是的,这个名称非常不雅,甚至带有歧视意味,却也精准描述了这个病症的,冰凉的事实。
“老年痴呆病”不保“老年”,我个人认为,这个定义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。
再比如, 挑战认知的病种叠加
这TM也能算两种病?
通常情况下,一个人的性别是确定的。
一个人,也只能拥有一套生殖器官——我想,这应该是常识。
然而在看完某产品的病种设计后,我却有点不确定了:
就这么堂而皇之地算作两种病,是不是无数只草泥马在奔腾?
再再比如,无限细分的病种
某款重疾险中同的出现5种痴呆疾病:
阿尔茨海默病
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
血管性痴呆
额颞叶痴呆
路易体痴呆
但如果仔细研究理赔条件会发现:血管性痴呆与脑中风后遗症基本重复;额颞叶痴呆、路易体痴呆与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基本重复。
这样,保险精算师无疑又创造了3种既可以不赔钱,又可以吸引客户的疾病。
还有很多,就不在这一一列举了。
重疾病种这个东西吧,少了、让人不甘心;多了,多了些安全感,却也让人心虚——人能得这么多病啊!那是不是还有更多的?!
不仔细阅读条款,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,而且会陷入盲目比较病种数量的误区。
但是,竹子要和大家说的是,病种并非越多越好。
怎么评价重疾险的病种设计,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步骤:
1.行业规定的25种病种包不包含
凡叫重疾险的产品,首先肯定包含以下6种疾病,俗称必保疾病:
1)恶性肿瘤——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
2)急性心肌梗塞
3)脑中风后遗症——永久性功能障碍
4)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——须异体移植术
5)冠状动脉搭桥术(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)——须开胸手术
6)终末期肾病(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)——须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手术
除了这6种疾病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还统一规定了其他19种疾病的定义。
加起来,总共25种疾病定义,不管在名称还是释义上,都是一模一样的,大多数重疾险都是包含的。
而对于那些包含不全的,即使病种高达百种,竹子也认为不值得选购。
2.重要的补充病种有没有
这里的“重要补充病种”,主要针对轻症而言。
我们知道,轻症是没有行业标准的;因此,我们提出的所谓重要的“轻症”,也是从医学、理赔数据的角度,对经验结果的描述。
比如,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很高、危险性很大,那么自然地,“(非开胸)冠状动脉介入手术”就被列入其中。
此类高发轻症,竹子总结主要有以下9种:
极早期恶性肿瘤或恶性病变(原位癌);
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;
轻微脑中风;
冠状动脉介入手术(非开胸手术);
心脏辨膜介入手术(非开胸手术);
主动脉内手术(非开胸手术);
视力严重受损;
特定面积Ⅲ度烧伤(面积比例在10%-20%之间);
脑垂体瘤、脑囊肿、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瘤;
如果你的重疾险,包含以上几种轻症,基本已经覆盖了大部分风险。当然,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,去寻找更优质的产品。
3.理赔是否坑爹
重疾险理赔一直是被大家喷的最多的地方。
就像上面讲到的,同一种病在不同公司的产品,甚至同一公司的产品之间,都可能具有差异。
比如 “冠状动脉介入手术”,有的产品要求必须是开胸手术才能获赔,而有的产品则放宽了条件,微创的、非开胸的手术都可获得理赔。
还有像:保障时间是否有年龄限制,理赔标准是否要求必须进行手术、是否要求状态持续时间才能获得理赔等,都是需要我们弄明白的部分。
具体可参考:《一个天大的误解,重疾险确诊即赔付!》
这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,能够考察保险公司的水准和良心,也能考察代理人、经纪人的真实水平。
很显然,同一种病,赔付标准相对宽松,对被保险人就相对有利。
三、买了医疗险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?
一年几百的保费,就能获得上百万保障,医疗险杠杆比之高,吸引了一大批用户投保。
那是不是只要是正常的医疗费用,就都能通过百万医疗报销呢?
直接来看一个投保案例:
客户投保了一份某公司百万医疗险,以前长期饮酒患有肝病,购买时没有如实告知,后因肝病复发在医院住院治疗后申请理赔。
由于肝病属于投保前就患有的疾病,在去年的病历中有记录,因此保险公司拒赔。
所以百万医疗的第一个bug是,告知疾病直接拒保or既往症拒赔。
百万医疗不是没有门槛,因为借助互联网,直接投保,不核保,所以反而更严格,告知疾病就会直接拒保。
抱着侥幸心理在网络购买百万医疗,自然无法获取理赔。
所以投保医疗险,切记:
1)投保百万医疗时请详细阅读投保须知,健康告知请如实填写;
2)明确了解购买保险产品中约定的就诊医院类型;
3)避免出现医保卡滥用等不符合医保政策的行为
关于医保卡外接的严重后果,请参考:《医保卡外借,后果很严重!》一文
4)门诊或住院就诊完毕后请妥善保管所有材料,特别是病例、发票原件等;
5)如果有营销员不问客户健康情况直接让投保百万医疗——出门左转不送
另外,像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,也通常成为诱发理赔纠纷的导火线。
保险定价的原则是,免赔额越低,保费越高。
百万医疗之所以保费比其他保险低,正是因为大部分住院花费都在1万以下。
关于免赔额带来的保险纠纷,竹子此前分享过一则,详情请戳:
《一个残酷的现实,口口相传的好产品同样会拒赔……》
再比如,保险条款中“合理且必要的医疗费用”,也成为混淆视听的字眼。
详细内容,同样请参考往期文章:
《就因为买了个医疗险,她哭晕在厕所!保险条款果然都是“杠精”!》
四、竹子苦口婆心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又要吐槽了:保险就是骗子,钱烧得慌,才会去买保险!
但这并不是竹子的本意。
意外险要不要买?要买。套用一句老套的话,意外和明天,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。
医疗险要不要买?要买。作为医保的补充,百万医疗的保障杠杆确实非常高,超低的价格任何家庭都可以承受的起,一旦发生疾病也确实能起到不小的帮助。
重疾险要不要买?一定要买。如果人一生只能买一个保险,重疾险是竹子首先会选择的。它能保证风险发生时,家庭生活受到的影响最小化。这种安全感是不可比拟的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:
1)竹子一直建议大家保障归保障,理财归理财 ,无论是意外险还是重疾险,最好不要购买兼顾保障和理财的产品。
一般来讲,这类产品看似两全其美实则非常鸡肋。不花钱买保障,永远只能存在童话世界中。
2)一定一定要学会自己看保险条款这项技能。在讨论保险不好的评论中,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因为之前买了错误的保险,吃了亏,才开始忌讳它。
所以,如果你还没买保险,或者正打算买保险,竹子都希望告诉大家:
选对了产品就买对了保险,关键在于你花了钱,得到了什么保障,都保些什么,哪些不保,只有逐字逐句把利益弄清楚了,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。
保险行业做久了,就明白了,一切的口头承诺不写在合同上等于没有承诺。
甜言蜜语是好听,但是谁能保证长久。
所以,下次听到类似忽悠的话时,请一笑而过就差不多了。
记住,把专业的事,交给真正专业的人去做。
标签: 平安保险条款